【评析】这一则从生死两方面谈珍惜生命谈生命的价值一是重生轻死
【评析】
这一则从生死两方面谈珍惜生命,谈生命的价值。一是重生轻死。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生命,在儒家思想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所以有杀身取义,少有轻弃生命的自杀之举。他们更愿意相信上天有好生之德,生是天地自然中天经地义的事,而不正常的死亡则是对天地之义的违背。但天虽有好生之德,对一意求死之人也难有帮助,所以这里作者加以劝说,以免除有些人求死之心。二是生命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多造福,不造孽,不仅可以有利社会,而且是对天德的回报,可得上天的垂青、上天的赦免,免除灾祸。不能说这里没有迷信的成分,但其本意是相信天道,而天道信仰本身就包含着对正义的追求,因而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四七则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吾所见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薄族:刻薄地对待族人。
]薄师:刻薄地对待师长。
刻薄地对待族人的人,一定没有好儿孙;刻薄地对待师长的人,一定没有优秀子弟;这种情形我已经见过很多。仗力欺人的人,必然会遇到比自己力量更大的敌人;仗势欺人的人,必然会遇到比自己势力更强的对手;这都是人所预料不及的事。
【评析】
作为一个社会人,要以公正、平和、自然的心态生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此才有可能构建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社会。但有很多人的种种行为都有违于这种精神,其中一项即是刻薄,甚至对同族之人,对师长也表现出刻薄寡情的不义之举。同族是血缘最近的人,师长是最有恩于己的人,前者为寡情,后者为寡恩,不殃其身,必殃子孙、弟子。因为这种不义的情感会产生心理遗传和行为模仿,往往自遭其苦。还有一种人,恃其力而不知天高地厚。力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身体之力,一种势力之力。前者危害尚小,后者危害甚大,因为后者借助政治、经济甚至司法势力可以为非作歹,而在专制社会中又难于处理,多数只在势力消逝之后才会有所惩治,这是非常可怕的地方。但力之外更有有力的人,从天道的角度看,天道不仅好生,天道也好还,迟早有报应。而从社会的角度看,惩治恶人要靠天道,就是很可悲的事了。
第一四八则
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
求学问,不外乎“心静”、“持敬”两个要点,教导别人,要先去掉“骄傲”、“懒惰”两个毛病。
【评析】
“主静”是周敦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说:“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静”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人的本性。“持敬”是朱子学说的重要理论,“敬”是“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四书或问》)。“敬”与诚、义、仁等哲学范畴共同构成了朱子的哲学体系。强调人要有敬畏之心,要能持守,要“收敛”,要保持一种“常惺惺”的敬畏心态。持敬学说是人生修养的必要之路,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四书或问》)。这一则就是在理学基本范畴中建立起来的,但作者不是哲学家,甚至也不能算是学者,他只是一个践行者,因此他只是简单地提出“静”、“敬”作为治学的原则,他已经将哲学观念生活化了,在这里只是指治学要能静下来,不为外物所动,要对学问有敬畏的心态,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但为学并非单指学术,也指修身,二者在古代思想看来是一体的,即包含为人与为学两个方面。所以作者虽然说为学,其实也包括为人。从一般意义说,学做人,讲治学,要先去骄纵、怠惰气。这两种气质最能坏事,具体表现为自我放纵,不能管制身心,或怠惰浮躁,不能平心以求。这是为学之大忌。
-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书曰“禹承唐、虞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图]
- 所重民、食、丧、祭【译文】所重视的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则[图]
-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图]
- 《薤露歌》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卓[图]
- 《云麓漫钞》载浙西出产的茶叶湖州最好江南常州的要差一点湖州茶[图]
- 白刃白晃晃的刀刃指刀很锋利蹈踩踏君子之强内圣才能外王解题本章[图]
- 按照楚国的地理所谓“汉北”在郧阳、淅川一带北面正靠着秦国商于[图]
- .丧葬礼仪中的妻妾之别婚丧嫁娶都是封建时代家庭中的重大事件礼[图]
-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图]
- 按龙伯国人长三十丈又东得大秦国人长十丈又东得佻国人长三丈五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