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是古人插头发用的物件。
古人戴冕或弁时,往往要用一根比较长的笄(不同于发笄),横插发髻,使笄穿过发髻,从而把冕或弁别在髻上。别完之后,再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小小的丝带,丝带绕过颔下,再系到笄的另一端。这根小小的丝带,叫做纮。纮和缨是不同的。
在笄的两端,此外还各有一条丝绳,叫做紞,从紞下垂下一颗玉来,这颗玉叫做瑱。因为两颗瑱垂下的位置,正好对着左右两耳,所以瑱又叫做充耳,或者塞耳。
什么是左衽?
衽,就是衣襟。在上古时代,人们的上衣大多数为交领斜襟,衣襟向右掩,称为右衽;衣襟向左掩,也就相应地称为左衽。右衽是古代华夏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传说黄帝在制作衣服时,交领右衽,大意为用左边那片衣襟遮掩包住右边那片衣襟,这样衣服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就像字母y的形状。在中国古代服饰礼仪习俗中,只有尚未开化的边远地区的人才穿左衽,显示出华夷有别。因此“披发左衽”往往指不讲礼仪文明的野蛮之邦,如孔子就曾说过一句话:“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还都是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掩的未开化的落后民族呀。华夏汉族的发型服饰是“束发右衽”。